21年收藏民國紙幣500余種
民國時期的法幣、關金券、金圓券、銀元券、銅圓券……一張張老紙幣靜靜地躺在精心包裝的收藏夾內。共有700余張,種類達到了500多種!這些在市場上早就銷聲匿跡的紙幣,像一部無聲電影,述說著那個年代的歷史。家住阜陽市雙龍橋社區的王先生,為了收集這些紙幣,從1990年開始,用了21年的心血從全國各地搜羅,這些紙幣雖升值空間不大但都是王先生的寶貝疙瘩。
【寶貝藏品】劉鄧大軍印的百元大鈔
對于王先生收藏的這些紙幣,絕大多數都是一般人聽都沒聽過的。王先生卻對每一張紙幣的歷史如數家珍。
“這里收集的90%屬于民國時期在我國流通的紙幣。有日本人侵略時發行使用的,有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各樣的紙幣,也有當時我黨在解放區發行的紙幣。 ”作為一名生活在阜陽的人,王先生說,他還收集了界首印刷的兩張面值100和500的紙幣。這兩張紙幣是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,途經阜陽,在臨泉設有指揮所,在界首開了一個中州農民銀行,其間為了籌集軍費,他們印刷了一批紙幣。王先生稱這種紙幣在阜陽很少有。
王先生收藏最多的還是國民黨時期發行的一些紙幣。“民國紙幣的種類有軍用票、關金券、金圓券、銀元券、銅圓券、法幣、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券等很多種。 ”
“這是日本人當年侵占緬甸,后來打到云南,在云南發行的貨幣,當時只在云南流通。 ”王先生指著一張舊紙幣介紹。 “這是當年蘇聯進軍東北,在東北發行的蘇聯紅軍軍票。”在他的介紹中,記者發現不僅這些紙幣是第一次見到,有些歷史也是第一次聽聞。
【收藏經過】愛好歷史轉而愛上收藏
1990年,王先生到臨泉縣一個鄉鎮出差,發現一家農戶的墻壁上貼滿了陌生的紙幣。這頓時引起了他的好奇心。后經了解,這些都是民國時期的錢幣,因不值錢,農戶都用來糊墻了。
“當時,我就把它們都要了過來,農戶也爽快地答應了。 ”王先生說,至此以后,他發現收藏紙幣“很好玩”“每一張紙幣都有它獨特的歷史,這也是我為什么愛好收藏紙幣的原因。 ”王先生解釋。
王先生稱,自從有了這個愛好后,自己就四處找來這一領域的書籍鉆研,“現在地攤上民國的紙幣我一看就能知道真偽。因為看得多了,只要有出差,我就會去當地的古玩市場淘,加上從書本上看到的知識,所以就了然于胸了。 ”這700多張各式各樣的紙幣,都是王先生從全國各地淘來的。當然,在收藏的過程中,他也曾吃過不少虧,栽過跟頭。
【收藏心得】藏品不值錢快樂最重要
民國紙幣因問世時間較長,且其品種和版別又非常復雜,使集幣愛好者的收藏難度大為增加。因民國時期特殊的歷史原因,民國紙幣的收藏價值與其面額高低多半關系不大,主要與其品種珍貴與否有關,例如有孫中山頭像的紙幣比無頭像的紙幣價值要高些,各省地方銀行發行的紙幣因存世量較少,一般比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價值要高,題材上佳的比題材一般的價值要高,這中間差異很大。但是民國時期的紙幣價值有限,升值空間也不理想,從投資的角度看,民國的紙幣不是收藏者最好的選擇。
對于這么多年的收藏心得,王先生告訴記者,“其實收藏就是在懷舊。我們不可能去觸及全部的歷史,但是我們可以俯身拾起來幾星點點的歷史記憶。 ”收藏紙幣本身就是王先生最大的快樂,因此,他收藏的紙幣從來不賣,最多只與藏友進行交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