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袁大頭”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
“袁大頭”在紙幣收藏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,它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,流傳最廣、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。俗話所說的“袁大頭”,指的是民國三年(1914年)開始鑄造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。這種銀元在抗戰前曾廣泛流通,此后也長期存在,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。
“全國騷然,危亡立見”——幣制改革勢在必行
宋代起白銀就已成為中國的通用貨幣,主要形式為寶銀,按兩計值。由于寶銀在形式、重量和成色上都沒有統一規定,為其流通帶來諸多麻煩。到了清代,紋銀成為標準銀,但各地紋銀重量標準不盡相同,折算標準十分復雜,即使是行業中人,也很難搞得很清楚。與紋銀的混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,外國銀元形制精美,成色劃一,計枚核值,使用方便,因此深受市民歡迎。道光年間外國銀元已深入內地,成為通用貨幣的一種。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有十多種,在鴉片戰爭前后幾十年間流通的是西班牙本洋(即“佛頭元”),后來則是墨西哥鑄造的“鷹洋”。
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兩廣總督張之洞鑒于中國市面流通的全是外國銀元,奏請自鑄,力謀抵制。經清政府批準,1889年廣東銀元局開始試鑄,1890年于市面,因其背面鑄有蟠龍紋而被稱為“龍洋”。自廣東之后,湖北、直隸、安徽、浙江、奉天、吉林等省也紛紛設廠鑄造,所鑄銀幣統稱“龍洋”。
“龍洋"流通漸廣后,清政府遂下令將龍洋作為法定貨幣行使,完糧納稅,都能通用。
然而各省鑄造銀元,卻和當初鑄造紋銀一樣,不僅重量和成色不能統一,數量上也難以控制,.加劇了貨幣的亂,改革幣制遂成為清末朝野反復議論的重要課題。1909年清政府公布《幣制則例>,規定采用銀本位,并鑒于銀元已經廣泛流通,以元為貨幣單位,統一鑄造重量七錢二分、成色千分之九百的大清銀幣,以期取代各省龍洋。1910年度支部又奏改幣值調查局為幣制局,以此為督理幣制機關。但不久,辛亥革命爆發,各省因急于用款,不僅加工趕鑄銀元,還濫鑄銅圓,濫發鈔票和軍用票,幣制更加紊亂。
民國建立后,中央財政幾乎有出無入,財政危機十分嚴重。當時中央政府可能采取的籌款辦法主要有三種,即增稅、借債和發行紙幣。政府最初主要依賴外債,然而借債要還,.終非長久之計。從短期來說,發行紙幣亦不失為斂財妙法,只是紙幣是銀元的代表者,是兌換券,若沒有銀元的充分準備和廣泛流通,紙幣信用亦難確立。孫中山、黃興曾主張發行不兌換紙幣,其根本仍在于整理銀元、統一銀元和紙幣發行權,否則將如袁世凱、熊希齡所言,
“全國騷然,危亡立見。此時此刻,此情此景,幣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緩——“袁大頭"銀元正是基于此而誕生的。
“惡本位勝于無本位”——一波三折的本位確定
民國政府的財政危機,其解決根本在于整理財政,而幣制為財政之總樞,統一幣制成為當務之急。欲推行幣制改革,必先確定本位。當時普遍認為采用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為大勢所趨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,時任財政總長的陳錦濤向大總統孫中山提出幣制綱要六條,主張采用金匯兌本位制。無論是金本位制還是金匯兌本位制,都需要有相當的黃金儲備,但中國的黃金儲備少得可憐,無論如何滿足不了需要。另一方面,當時國內流通著大量白銀,如實行金匯兌本位制,這些白銀該怎么處置?顯然,陳的建議并不具備現實基礎,在這個時候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還為時過早。
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后,繼續謀求幣制改革。1912年秋,政府在財政部下設幣制委員會為籌議幣制機關,還聘請了正在訪華的荷蘭貨幣金融學博士衛斯林為名譽顧問。曾被清政府度支部聘為顧問的衛斯林向幣制委員會提出了《中國幣制改革芻議》,主張在采用金匯兌本位制之前,應暫時并用金匯兌本位和銀本位兩種制度。1913年春,幣制委員會設專任委員,詳細討論幣制改革方案,在金、銀、金銀并甩三種意見中爭論不休。最后,幣制委員會拿出的報告書中,還是將金匯兌本位制列為首選,而弊多利少的銀本位制則被棄置一旁。
1913年秋,幣制委員會撤銷,幣制改革問題移交國務院會議繼續討論。時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的熊希齡對幣制改革十分熱心,他認為采用金本位乃世界大勢所趨,中國也必須以此為最終目標,但是又認為目前不易辦到,應根據國內習慣,先用銀本位來統一貨幣,等將來商業發達之后再改行金本位制。按照熊希齡的解釋,雖然銀本位不好,但“惡本位勝于無本位",實行銀本位制是推行金本位的必然前提。在他的推動下,袁世凱政府最后于1914年2月公布了《國幣條例》及實施細則,規定國幣以一元銀幣為主幣,總重七錢二分,成色九零,即含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,其成色與法定成色之公差不得超過千分之三。國民可以將生銀交托政府代鑄_元銀幣,每枚收鑄費庫平六厘。
為了能實行《國幣條例》,袁世凱政府又于1914年3月8日設立幣制局,任梁啟超為總裁。梁啟超在旅居日本時就認識到整理貨幣、流通金融為中國救亡圖強之第一義,把幣制改革看得相當重要,當時剛從司法總長位上辭職的他對袁世凱政府仍抱有幻想,所以欣然接受了幣制局總裁一職,希望在幣制改革上有所建樹。梁啟超于3月10日開局就職,以滿腔熱情撰寫和起草了一大批改革幣制金融的條例、辦法和文章。在幣制改革的觀點上,梁啟超與熊希齡意見一致,即先用銀本位作為過渡,整理并統一國內貨幣。
整理貨幣的關鍵是經費問題。當時袁世凱政府正以幣制改革為名向四國銀行謀求“幣制借款”,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各國忙于戰事,無心理睬,幣制改革前途暗淡。此時梁啟超仍充滿信心,認為大款無望,小款也可。他準備一邊鑄造新國幣,一邊以此為準備發行兌換券,而發行兌換券只需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準備即可,兩年內約可鑄造主幣4億元,輔幣6億元,再發行兌換券8億元,到1916年末全國通用貨幣可達14億元,新幣制基礎即可大定。他向袁世凱提出,只要有500萬鎊,夠六個月運用,隨借隨還,兩年內即可將國內硬幣和紙幣整理完畢,而且還可以有數億元的鑄幣余利與保證準備發行的兌換券,應國家需要。然而這有著美好前景的建議卻并未打動袁世凱,梁啟超屢諫不聽,心灰意冷之下自劾而去,幣制局也旋于1915年2月被撤。財政部在接收幣制局之后,重新設立幣制委員會,繼續討論有關幣制的重要問題。
廢“龍”驅“鷹”——“袁大頭"一統幣市
在此期間,新幣鑄造計劃并未停止。財政部準備按照《國幣條例》,令天津造幣總廠及南京、武昌等造幣廠開鑄國幣一元銀幣,但是負責發行的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認為新幣與舊幣成色不同,價格自難統一,推行不易。按規律,新幣成色若高于舊幣,反易被舊幣驅逐,清末發行的大清銀幣就因此被大量熔毀。當初制訂《國幣條例》時,以為可以獲得幣制借款,能夠迅速回收舊幣,改鑄新幣,所以規定新幣價值較高,現在既然借款無望,也只能加以變通。于是財政部議決改從原北洋造銀元標準,成色八九,公差仍為干分之三。這一改動雖與《國幣條例》不符,但它使新幣可以分期、分區陸續推行,是新幣發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與此同時,、新幣式樣亦經大總統袁世凱核準,新銀幣一面摹鐫大總統袁世凱側面肖像和造幣年份,另一面雕印嘉禾花紋,中間刊有一圓、中圓、二十分、五分等字樣。1914年12月24日,天津造幣總廠首先開鑄新銀主幣,接著南京、武昌等造幣廠也開始鑄造,191
5年1月新幣開始發行。新銀元因有袁世凱頭像,一般稱為“袁像幣”,又有“袁大頭’’、“袁頭”、“大頭"、“袁像"等俗稱,且各地俗稱不同,在西安稱之為“大頭洋”,在成都、重慶稱之為“人頭洋",萬縣俗稱“老殼’’,長沙俗稱“光洋"。雖然“袁大頭”銀元上標有鑄造年份,但并沒有每年啟用新鋼模鑄造。后來天津造幣總廠按規定趕制注有“中華民國八年造"字樣的祖模,因受一戰影響鋼料缺乏,一再輾轉遷延,等到祖模設計完成時已屆年末,不得已又改刻“中華民國九年造”幣模。據侯厚培著《中國貨幣沿革史》(上海世界書局1930年版)記載,當時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民國三年造、民國八年造和民國九年造三種銀元。銀元流通的時代,自然有摻和過多銅質或鉛質的假銀元,精明的人都懂得辨別銀元真偽的方法,只要拿一塊錢敲另一塊錢的邊緣,真的鏗鏘有聲,假的會發出木木然的啞聲?;蛘哂脙芍改笞°y元中心,甩口唇向銀元邊際一吹,真的會發出很輕微而悠長的“殷"一般的銀笛聲,假的則沒有。銀錢業的從業員點數大宗銀元時,左手拿成疊的銀元陸續推出,右手拿一塊銀元依次敲響左手銀元的邊,邊敲邊聽,聽到聲音不好的就剔除出來加以鑒定。小商店的伙計們則會把這一塊錢向厚木的柜面上一扔,聲音清脆的就收下,聲音發木就要求客人換一塊。“袁大頭"發行以后,在重量、成色上有嚴格的管理,每星期都要抽樣送財政部化驗,中國銀行公會也可隨時派員化驗,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委托各造幣廠鑄造“袁大頭”時也要隨時抽送化驗,對于不合格者均隨時熔毀,絕不遷就。因此,“袁大頭”一進入市場,就信用昭著,深受商民歡迎。曾為袁世凱總理財政的梁士詒回憶,天津造幣總廠開鑄“袁大頭”后的最初九個月,每日鑄造量達30萬元,使得“袁大頭"迅速流通開來。此外,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經與上海錢業公會協商,于1915年8月1日取消洋厘之.“龍洋”行市,代以新幣“袁大頭",于是“袁大頭"通用范圍由北方而擴展到南方。1919年7月5日上海錢業公會又取消“鷹洋"行市,“鷹洋”勢力被徹底廢除,“袁大頭"的地位大大提高,成為全國通用且為中外商界所認可的唯一主幣。
亂世難濯,幣制改革如履污潭
對于袁世凱來說,“袁大頭"上的側像固然有利于提升他的威望,但更重要的是,大量的鑄造銀元,促進統一貨幣的推廣,進而發行紙幣是他獲得軍事經費的有效途徑,也是他復辟圖謀的重要措施。因此對于“袁大頭"銀元的流通和推。廣,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迫切。為了鼓勵各造幣廠加工趕鑄新幣,袁世凱甚至在1916年政府預算案中專門劃撥500萬元給造幣廠,其中二分之一為四個造幣廠員司花紅。然而當時幾個造幣廠鑄造能力畢竟有限,到1915年底新鑄“袁大頭”銀元也僅鑄有7100余萬元,中國銀行發行的“袁頭”兌換券也只有3000余萬元。當時中國、交通兩行實力充足,而且發行兌換券十分謹慎,有充分的現金準備,所以“袁大頭”兌換券的信譽也頗高,在財政部的積極推廣下逐步通行全國。后來袁世凱復辟帝制,梁士詒也主要依靠交通銀行為其發行兌換券墊款。復辟帝制失敗,紙幣信譽動搖,袁世凱政府下令停兌。191
6年4月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曾引發兌現風潮,而中國、交通兩行各省分行多數未遵循停兌令繼續兌現,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兩行紙幣信譽。
張勛復辟失敗后,1917年7月,梁啟超又在段祺瑞內閣出任財政總長,提出“改革幣制,整頓金融"的八字方針。對于幣制改革,梁啟超仍堅持主張先在白銀的基礎上統一貨幣制度。為了推行幣制改革,梁啟超聽從熊希齡的建議,一面以緩付五年的庚子賠款發行5000萬元公債,一面兩次向日本借款1450多萬元,想徹底改革幣制,整頓金融,把北洋政府的財政引上良性循環的軌道。然而,段祺瑞政府軍費開支急劇增加,每年緩付的1300萬元庚子賠款不得不拿來充作軍政開支,幣制改革無從進行,梁啟超上任不足四個月即悄悄離京,漫游歐洲去了。
“袁大頭”銀元開始發行不久,幣制委員會鑒于新幣與《國幣條例》規定不符,建議修訂該條例,以確定新幣的國幣地位。同時,該委員會還認為《國幣條例》純粹采用銀本位,與金本位毫無關系,如果不設法做些準備,恐怕永遠不具備采用金本位的條件,所以主張試鑄金幣。1918年8月,財政總長曹汝霖負責制訂了《金券條例》,準備在日本的支持下發行金券,遭到全國上下和英、法、俄等國的聯合抵制,被迫取消。在《金券條例》取消后,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龔心湛、財政次長李思浩又提出幣制計劃大綱,擬通過借外債推行金本位制。1919年天津造幣總廠鑄造了袁世凱金幣,分為十元和二十元兩種,上有“民國八年"字樣,此外還有一種十元的袁世凱洪憲紀念金幣。因數量較少,時局動蕩,袁世凱金幣的歷史作用十分有限。此后,以金匯兌本位制芍目標的幣制改革偃旗息鼓,暫告一段落。
銀元絕響——大幕終落史留痕
1927年北伐勝利之后,國民政府下令停鑄“袁大頭”銀元,改鑄總理新幣,俗稱“孫頭"(或稱“船幣”)。此后國內就通行“袁大頭”和“孫頭”兩種銀元,其成色基本相同,可以通用。
“袁大頭”通行之后,生銀流通漸少,從百姓日常使用、完糧納稅,到官款出入都改為銀元。盡管如此,銀兩制度仍保留下來,內地各省尚有以銀兩為通用貨幣的,通商大埠商業往來還是習慣使用銀兩,國際收支更是如此。在上海錢莊和銀行匯集之區,每天清早可以見到行莊的老司務(即工役)背上負著一個黃藤笆斗,漆上了錢莊名稱的黑字,里面盛著銀元,互相遞解,數目大的要用特制的鐵框厚木箱解款,寶銀多是裝成箱,大約60錠一箱,結算后用人力或車力運送。
銀元與銀兩的并存對社會經濟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。在商業上,交易計算用銀兩,而實際收支用銀元,輾轉折合,貼水虧耗很大。既然生銀已經流通極少,各地平色分歧,自然多屬轉虛賬位,因此作為通用貨幣已無存在的意義。1933年4月,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廢止銀兩制度,規定所有收付一律使用銀元,1935年11月又宣布實行法幣政策,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,白銀收歸國有,限令各金融機構和民間儲藏的白銀、銀元交由中央銀行收兌。至此,以“袁大頭"為代表的各類銀幣完成其歷史使命,開始退出市面,銀元逐漸為法幣取代??箲饎倮螅捎趪裾疄E發紙幣造成巨大通貨膨脹,久未見蹤影的“袁大頭’’銀元又在黑市出現,成為搶購對象。此后銀元黑市一直存在,直至解放后政府打擊黑市,收兌銀元,“袁大頭"才基本上從市面銷聲匿跡,如今已成為錢幣愛好者的收藏對象之一。
“袁大頭"在中國貨幣史上的出現,是銀元發展的必然結果。經過多年鑄造,“袁大頭”數量增多,流通漸廣,雖僻處邊陬,也有其蹤跡。到1920年3月,天津造幣總廠及各分廠大約共計鑄成“袁大頭”銀元三億八千多萬元,另外還鑄成一些五角新銀輔幣。“袁大頭"銀元的通行的“鷹洋”、“龍洋”漸漸從市面擠出,促進了銀元的統一,為“廢兩改元”準備了條件,是我國近代貨幣史上劃時代的成就,在近代中國貨幣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銀元之寶———袁大頭
喜愛收藏錢幣的愛好者,對清代銀元一定有所了解。清代銀元在民間流通甚大。故以往收藏者對其
不甚感冒。但近年來,銀元收藏熱在國內和國外市場持續升溫,引起收藏者和投資者的關注。
提到銀元不能不提到袁大頭。辛亥革命后,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地位而發行銀元貨幣,因銀元鑄有他的側身圖像,故此又稱“袁大頭”。
“袁大頭”有壹元、中元(五角)、貳角、壹角4種面值,版別紛繁,其中最珍貴和最稀罕的是民國
三年的簽字版壹元,因在袁世凱像右側刻有意大利雕刻專家“魯爾治·喬治”的拉丁簽名“ L·GioRGi”
而尤顯珍貴,它由天津造幣廠試鑄,并未流通,存世量極少,一般的收藏者難以目睹它的“廬山真面目”,甚至在錢幣拍賣會上也難得一見。據估計,其目前的價值在4~6萬人民幣左右,是近代銀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,為國內外錢幣收藏家所關注。
而另外版別的壹元“袁大頭”中,加鑄“甘肅”兩字版同樣珍貴。該版別“袁大頭”是由甘肅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的版別,在袁像左右加鑄“甘肅”二字,且只鑄造了數萬枚,目前存世量稀少,身價高達2000多元,同樣是藏家的收藏目標。
此外,民國三年的“袁大頭”壹元,因為在正面的“中華民國三年”后沒有“造”字(其他年號版的后面有“造”字)及“民”字中有一“點”,而與眾不同,非常特別,成為眾多“袁大頭”中收藏、投資潛力巨大的版別之一。
民國八年的“袁大頭”壹元有一特征是正面袁像胸襟花飾前內邊齒多一細齒,而無一空當(其他年號版有一空當),其存世量比較少,不少投資者都看好它的升值潛力,現在市價為120元左右,適合普通的收藏者。
可能是一匹黑馬
雖然“袁大頭”在市場上較常見,價格不是很高,但由于停止流通的時間較長,加上解放初期的大量兌換,僅存的銀元又大量損失,存世量很少,現在散落在民間的數量相當有限,決定了它的上升空間。
“袁大頭”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,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、經濟、金融的歷史興衰和滄桑,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,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。
“袁大頭”,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,流傳最廣、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,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,中國機制銀元日漸走俏,價格一路上揚。對此行家們認為,以“袁大頭”為代表的中國銀元今后很可能成為收藏投資領域中的一匹“黑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