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原創]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五次收藏熱事件分析
蘇富比拍賣中拍出億元天價的民國粉彩瓶被稱為世紀大笑話,媒體稱它只能用于裝飾酒店大堂。鬼谷下山被視為推動此波收藏熱的標志**件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五次收藏熱 僅這波以發財為目的 吳樹認為,中國歷史上經歷過五次收藏熱:第一次是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神巫文化背景的收藏,是部落首領們的個人愛好;第二次是皇權文化收藏,從夏商周到漢代,藝術品的創作和收藏達到了高峰,也是今人夢寐以求的境界;第三次是士大夫文化的收藏,從魏晉南北朝發端,仍主要流行于貴族世家群體中;第四次是由宋到清、民國的儒雅收藏,文人開始成為收藏的主體,實現了從皇帝到秀才的轉變。這四次大收藏,收藏家們都是恥于交易的,比如民國像張伯駒這種藏家,要用錢時寧可賣房子賣家產也不賣收藏。當然宋代開始就有古玩市場出現,但并非主流。伴隨著收藏交易的興盛,市場的建設蓬勃興起。不要說北京、上海、廣州這些大都市、傳統的收藏品集散地古玩城、收藏會所、藝術館不斷擴充,一些在拍賣市場上嶄露頭角的實力派新軍所在的地區,交易網絡也迅速擴展。如在太原,1990年府西藝苑收藏品市場成立之初只有二三十個攤位,現在已經發展出南宮、大營盤、棉花巷等多家大型古玩市場,山西全省從業人員達上萬人。任何東西單純推向市場都會失去意義,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常務理事李廣琪說。 那么在億人逐利,個個收藏的亂局中,誰得利?吳樹認為,那些盜墓、制假的農民,他們最多蓋了一棟房子,娶了一個老婆,生了一個孩子。說到底,貪官污吏、拍賣集團和金融資本,才是既得利益者。那么剩下的幾千萬人呢?都是傻子,受害者!要知道,連掃地的阿姨都開始關心一個瓶子能賣幾千萬的時候,這個市場一定有問題了。 小型拍賣行多為撈一票就走 當下撿漏幾乎已不可能 希望有媒體可以呼吁一下,不要輕易涉足收藏領域,更不要抱著投資和發財的心態進入,廣州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藏家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焦慮地表示,現在的收藏拍賣市場有很多混亂之處,抓住人們的致富心態行騙的不在少數。 這位藏家不久前在長三角某地看了一家小型拍賣行的拍賣預展,太差了,其中只有兩成是靠譜的,大部分看都不用看(此處說兩成靠譜,并非說八成不靠譜,因為其中還包括存疑但可交易的部分)。一些人可能認為,出了畫冊、上了拍場的東西總算是有出處,也有能夠討公道的地方,但現實并非如此。一般來說,拍賣行與買家簽訂的合同中都有免責條款,聲明對拍品的真偽不承擔法律責任,因此即使買到假貨,一樣沒地方講理去。而且近來新注冊的小型拍賣行層出不窮,相當一部分是抱定了撈一票就走之心,拍品中真偽混雜,良莠不齊,但只要能出貨,能賺錢就可以。事后當買家發現中招回來找時,公司已經關門大吉了。 相對而言,大型拍賣行雖然信譽和品質好一點,但同樣是要考眼力,考才學。拍場中的拍品分為幾類,一類是基本上保真的,一類是雖然存疑,但仍有很多人愿意接手,值得交易的,還有一類則是純粹的贗品。差不多每個在這個圈子里玩的人都中過招,眼力往往是交了高額的學費之后才練出來的。那么對于新進的玩家,要想想是不是做好了交學費的準備,以及有沒有交學費的能力。通過拍賣公司途徑尚且如此,更不要說各種通過熟人、朋友的私下交易。 這位藏家坦承,一部分假東西,仍舊可以通過拍賣行拍出去。這可能是拍賣行中掌眼人的疏漏,也可能是有意為之,后者顯然是違反商業道德和法律的。但即使真的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拍出去,拍賣行也會大大壓價,要想以拍進時的高價拍出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 此外,文物、藝術品的變現并不是很容易,現在很多手里有幾件東西的人,動不動就說我收藏的誰的東西漲到多少錢一平尺了,實際上,這個圈子是很封閉的,你不是這個圈子里的人,拍賣行為什么要到你手里收這一兩件東西呢?拍行和藏家之間,基本都有長期合作的關系,講信譽,控制風險,另外如一些當代名家的東西,人都還在,或者存世量仍很大,家人手里就有不少,也沒必要到社會上去搜羅。 這位藏家稱,收藏不是不可,但大家一定要抱著平和的心態,而非投資。如果一件東西自己喜歡,可以買下來,不要太在乎別人怎么評價這件東西,也別太在乎其市場漲落,抱著一種愛好、鑒賞、審美的態度,收藏這種東西,你喜歡,很普通的東西也可以出高價買,不喜歡,人家都說好的,你也不必在乎。在當下,撿漏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,好東西一定是高價。他認為,從世界收藏界發展的趨勢來看,精品的東西會越來越向大型收藏機構集中,離個人越來越遠。熱帖推薦:清華大學百年金銀幣:潛力巨大的藝術收藏精品 昨日熱門錢幣品種點評 名人書畫受市場追捧 名人書畫辨偽四大技巧 j揭開翡翠A貨變B貨之謎 80后90后年輕人是另類收藏主力,增值只是副產品